为帮助本科生全面了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解答现阶段本科生的学业困惑,6月9日下午,由国际教育学院学生会举办的“专业么么答”师生座谈会在学院报告厅举行。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宁继鸣教授、党总支书记徐关众、副院长马晓乐副教授及相关负责老师出席本次座谈会,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与互动。
“在这个世界上,永恒不变的是什么呢?”座谈会伊始,宁继鸣教授就向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人”,“求知欲”“思考”,“改变”……同学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宁继鸣教授以“人”和“求知欲”为切入点,鼓励同学们培养思辨能力,在学习中思考,处理好阅读、思考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针对学生提出的如何能有效得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这一问题,马晓乐副教授给予了耐心解答。她首先肯定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她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两个方面的素养和能力,一个是汉语素养与汉语教学能力,另一个是文化素养与文化传播能力。只有具备了文化素养,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她建议同学们多读书,并且珍惜自己的经历,从经历和书中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
针对同学们对是否开设“中华传统才艺课”的询问,杜文倩老师明确回答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中华传统才艺类的课程,此外,因为山东大学培养方案的整体调整,2013级和2014级中华传统才艺课的课程性质略有差别,但这不会对授课内容产生根本性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宁继鸣教授补充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技能只是一种手段,学生应更多关注中华传统才艺背后的文化内涵。
座谈会上,不少同学十分关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问题,宁继鸣教授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客观剖析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师师资储备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强调在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宁继鸣教授还勉励同学们在本科学习阶段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走向职场时树立一种“舍我其谁”的自信心。
在自由交流环节,同学们就自己关心的问题积极发问,包括希望“学院资料室图书借阅权限进一步放宽”、“不同培养阶段的课程安排调整”、 “学院协助拓宽小语种的学习渠道”等等,老师们都一一解答,并承诺对上述问题进行调研后尽快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次师生座谈会通过师生现场互动的沟通方式来答疑解惑,有效化解了同学们心中的学业困惑,对进一步完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也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