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举办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学术工作坊

发布日期:2022-04-18 点击数: 作者:


4月15日下午,国际教育学院举办第五十三期教学学术线上工作坊,主题为“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本次工作坊邀请山东省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传播学原理》主讲教师周汶霏和矫雅楠、《教育心理学》课程负责人蔡燕进行经验分享。院长马晓乐,副院长王尧美、王彦伟、杜文倩以及学院全体教师参加本次工作坊。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朱瑞蕾主持本次活动。

   

朱瑞蕾首先传达了学院党委书记徐希锋对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见要求,强调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进行建设,从中寻找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难点的金钥匙,深入理解怎样培养学生,怎样做好老师,要将教师育己和育人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到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政教育资源。

《传播学原理》课程组从相关背景和案例设计两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进行分享。周汶霏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行解读,强调学习中央政策文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新文科”和“中文+”学科建设背景下,教师应深入理解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关系,领会《纲要》中各学科门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从而对课程思政建设方向有更精准的把握,将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实现“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在案例设计分析中,周汶霏和矫雅楠分别以《传播学之父——施拉姆》和《把关人理论》的教学设计为例,介绍了其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先明确目标、确立切入点,再凝聚共识进行教学设计,坚持将课程思政融入每一个教学步骤的实践。矫雅楠提到,课程思政应当从国际中文教育的专业特色和育人目标入手,培养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使命感与职业担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帮助学生立足中国根基,拓展国际视野,提升文化自信。此外,她还介绍了新华思政、人民课程思政、学习强国等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平台。

                           

                           

蔡燕以“发挥教育的心理效应,探索课程思政育人之道”为题,谈了她对《教育心理学》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她认为课程思政应当与课程内容建立有效的联系,重视有意义的学习。在案例分享环节,她展示了如何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综合定位课程目标,架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重构教学大纲与内容,挖掘课程育人内涵,并以《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为例,分享如何利用案例进行理论的有效输入和输出,优化教学设计和方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课程评价方式上,她提倡以技术赋能课程思政,展示了《教育心理学》课程如何借助雨课堂、Padlet等平台实现过程性评价,呼吁教师关注课程育人效果,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进阶发展需“内塑质量、外联平台”。

                           

在交流研讨环节,付瑶作为学院中文课程教师代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讲话,分享了她对“怎样培养学生”和“如何做好老师”的心得与感悟。王晓燕作为全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师代表,以“中国绘画艺术”主题为例,阐述了她对课程思政的理解。

杜文倩对本次工作坊进行小结。她再次强调课程思政全过程、全覆盖的重要性,提出课程思政本科生、研究生、预科生、国际学生同向同行的要求,并传达了学院关于课程思政建设后续工作的相关规划和安排,鼓励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最后,马晓乐进行总结。她指出在教学学术的角度深入探讨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指出课程思政的目标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大关键。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有基础,当前教师有意识、有动力,有创新举措,学院结合学科建设需要和专业发展特色,将进一步优化促进课程思政高阶发展的机制,推出《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集》,为课程思政实践和教学学术研究提供平台,促进可持续发展。